第03版:文化 2025年06月10日

玉雕(北京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根连:

“金玉良缘”里的文化密码与时代新生

  杨根连精心打磨作品。相伯居供图

  走进玉雕(北京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根连创办的相伯居,琳琅满目的金镶玉作品映入眼帘,既有在薄胎镂空的玉线上加上金丝的精致,又有福禄香坠可以层层打开气象万千的机关,可谓件件精巧、玲珑婉约。

  金镶玉,寄托着“金玉良缘”的美好愿望。以纯金金丝的柔韧镶嵌到已经开好槽线的玉石内,以玉比德、以金喻坚,两种材质完美地融为一体,呈现出“金玉交辉,金玉合一”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杨根连恢复并改进了金镶玉技艺,更通过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项古老的宫廷技艺与生活发生连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匠心传承祖辈“治玉之德”

  杨根连出身玉师世家,从小生活在制玉高手云集的“青山居”,在长辈的熏陶和老艺人们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对玉雕工艺产生了兴趣。

  “那可是老北京玉器行的‘魂’。它的位置就在如今的花市一带,具体说是花市北羊市口。”杨根连回忆道。“青山居”堪称20世纪初全国最为鼎盛繁华的玉器集散地之一,众多曾在宫中为皇族竭诚效力的造办处玉师都住在那里。祖父、父亲都是北京著名的玉雕师傅,自幼浸润在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里,也让杨根连对玉雕艺术有着如同与生俱来般的敏锐感知与深刻洞察。

  回忆儿时的经历,杨根连最为难忘的,还是那股子“匠气”氛围——家中长辈、街坊四邻全是顶尖手艺人,平日里不显山露水,可手里活儿一亮,全是绝技。为了一根金丝嵌得牢,能熬上整宿;雕坏个瓶胎,宁肯砸了重来也不将就。这种“死磕”的匠魂,比什么学堂都教得多。“小时候走街串巷,听这些老手艺人们讲‘四怪一魔’的传奇,说金镶玉的秘法怎么失传,又琢磨怎么用‘软玉法’驯服玉石。这些故事,比戏文还精彩。”杨根连说。

  老一辈手工艺人勤恳踏实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杨根连,对艺德的坚守也从此植根在他心中。在他看来,“青山居”不单是个地名,更是手艺人的“江湖”,教会了自己两件事:一是“敬畏”,对材料、对传统、对每一道工序的敬畏;二是“执着”,见不得老祖宗的好东西断了传承。直至后来,他复原金镶玉、雕薄胎瓶、挑战“天下有双瓶”,根儿都来自“青山居”这一手艺“江湖”:“那是对匠心的传承,对文化的敬畏,活儿就是你的影子。”

  时隔百年再现“金玉良缘”

  1979年,19岁的杨根连进入北京玉器厂工作。经过多年的磨砺与历练,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并在玉雕界初露锋芒。

  1993年,杨根连建立自己的品牌“相伯居”,取“伯乐识马,玉师相玉”之意。自那时起,他便开始摸索起古代制玉绝技——金镶玉。

  “我们所说的金镶玉,学名叫‘痕都斯坦金银错嵌宝石玉器’。”杨根连介绍道。乾隆年间,痕都斯坦金银错嵌宝石玉器随进贡进入清朝宫廷,金镶玉工艺也随之深藏于皇家之中。清末,宫廷匠人流散,一些宫廷玉器的制式和工艺得以流传,但金镶玉工艺因难度和造价极为高昂,非寻常百姓能负担之物,百年来曾几度失传。

  在玉上镶金,听上去简单,操作起来却有说不尽的困难。玉石和黄金的质地完全不同,玉石脆且易碎,雕刻时必须聚精会神,稍一失手便会前功尽弃,但杨根连并没有退缩。2003年,他雕刻出一对金镶玉耳钉,成功地抢救并改进了这项即将消失的顶级玉器工艺。

  在已经雕刻成型的玉石表面开槽刻出宽窄深浅一致的细槽,随后将金丝不断敲击嵌入玉石内,力度要控制得当,否则会出现金丝低于玉石表面的情况,更甚者会玉碎金销;镶嵌完成后,还需要经过打磨与抛光,金玉间的完美结合才能耀眼夺目。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整理与研究,沉寂百年的金镶玉工艺,在杨根连的手中焕然一新。如今,杨根连已经能做到不用任何化学黏合剂和高温焊接,仅利用黄金的延展性,将0.5毫米的24K金丝严丝合缝地嵌入玉石体内,实现真正的“金玉合一”。在他的努力下,原本数百年前由皇家专享独占的金镶玉器,进入了人民大众的视野。

  宫廷技艺走进“万家灯火”

  在杨根连看来,金镶玉不仅是一门手艺:“以玉比德、以金喻坚。琢玉如琢心,金玉合一处,便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微观宇宙。”以杨根连的作品“福禄香坠”为例,作品以葫芦为原型,以和田白玉为载体。制作时需在表面开槽嵌入0.5毫米金丝,不依赖任何黏合剂,仅凭金玉材质的自然张力实现无缝结合。金丝纹饰需在放大镜下手工捶打成形,每毫米误差不超过0.02毫米。葫芦内膛掏空至壁厚0.8毫米,采用“钩形砣具”从直径不足3毫米的盖口伸入,连续作业8小时以上,以手工研磨内壁至均匀透光,可容纳沉香、香丸等物。

  区别于许多重雕玉器只能用于观赏的局限性,这一作品以葫芦造型承载“福禄”寓意,壶口开合设计融入实用功能,将宫廷玉雕从博物馆展柜引入日常佩戴场景,打破了“非遗=陈旧”的刻板印象。

  让“非遗”与生活产生真正的联系,是杨根连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传承人,他始终致力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近年来,他积极参与东城区的“东城新市井匠人扶持计划”,通过短视频展示金镶玉工艺的创作过程。依托东城区“非遗焕新计划”,相伯居成功推出多款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创产品。例如,以金镶玉工艺为蓝本设计的“龙年文创玉笔”,2024年单品销售额突破50万元,成为非遗市场化转化的典范。

  “非遗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我的故事始于家族作坊的琢玉声,成于对金镶玉技艺的破译,更寄托于年轻一代的接力。”在他的带动下,女儿杨晓雅也踏上了金镶玉技艺的传承之路。在父女二人的传承与探索之下,一段穿越时空的“金玉良缘”必将在新时代中焕发更加动人的光彩。文/记者 李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声明:北京市东城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80号

京ICP备11042982号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新东城报文化03“金玉良缘”里的文化密码与时代新生 2025-06-10 2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