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调查显示:垃圾桶配备不全成影响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第一主因;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垃圾分类在落实中还有“美中不足”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垃圾分类了吗?近半数受访者:一直参与
调查显示:垃圾桶配备不全成影响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第一主因;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垃圾分类在落实中还有“美中不足”
新怡家园,居民在投放厨余垃圾。记者 庄蕊 摄
雅宝公寓北门放置架下堆有厨余垃圾。记者 刘旭阳 摄
雅宝公寓,工作人员投放厨余垃圾前称重。
南锣主街,工作人员将“可回收物”桶内的垃圾倒进垃圾车。记者 王慧雯 摄
中石油大厦的垃圾“回收站”。记者 李滢 摄
  随着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北京市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也提上日程,不履行垃圾分类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将面临罚款。

  北京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已逾20年,近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我区多个社区以及商业楼宇、景点等并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表示在生活中一直参与垃圾分类,63%的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现状满意或比较满意。对于影响其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分别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是分类垃圾桶配备不全和垃圾混装混运。

  现状 今年前5月生活垃圾同比减量1.5万吨

  近日,我区生态环境局发布垃圾分类工作成效:1-5月全区生活垃圾同比实现减量1.5万吨。

  今年年初,我区印发了《东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方案》,以全市“干湿分开”“大类粗分”为原则,按照“厨余垃圾、再生资源、其他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处理,建立垃圾分类长效工作机制。

  方案提出,截至2019年底,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0%以上。截至目前,全区787家党政机关实施强制垃圾分类,2737家餐厨餐饮企业已纳入规范管理,17个街道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在前端分类设施建设上,我区已安装完成2600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东花市、天坛、崇外、建国门、龙潭等街道设计了集宣传、投放、称重、积分等功能为一体的分类投放设施。在分类运输体系方面,我区95辆前端分类电动收运车在片区内循环收运,每个街道设立1-2个餐厨(厨余)垃圾转运收集点,与环卫集团39辆纯电动餐厨(厨余)垃圾运输车辆对接。

  调查

  垃圾桶配备不全成影响分类第一主因

  在本报发放的问卷调查中,231位参与者覆盖全区17个街道。调查结果显示,49%的受访者表示一直分类;4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分类,从不分类的占8%。

  对于影响其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选择分类垃圾桶配备不全、垃圾混装混运的受访者分别占60%和59%,占比分列前两项。

  同时,本报记者走访全区多个街道社区、商业楼宇、景点商街,发现垃圾分类在落实中还有些“美中不足”。调查显示,虽然很多社区都设置了垃圾分类设施,但仍存在垃圾桶配备不全,并有不同程度的混投或投放不到位现象。在热门景区,游客无视垃圾分类标识,混投现象严重,垃圾清运人员混装混运,未见分类分拣和分运。商务楼宇在垃圾分类方面情况不一,有的落实到位,有的完全不进行分类。从参与人员的年龄看,老年人参与度明显高于年轻人。

  举措

  垃圾分类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从目前情况看,全面、细致地落实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我区亟须解决的问题。记者从区城管委获悉,我区近期将召开全区垃圾分类动员大会,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再部署,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工作开展不力,产生严重影响的及时予以问责。

  在宣传方面,我区今年计划组织100场针对中小学、党政机关、街道、行业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讲座培训、参观实践及交流推广活动,并编制了全市首部中小学生垃圾分类行动指导手册,推行垃圾分类进校园,让垃圾分类“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在鼓励引导方面,目前我区采取积分兑换方式,未来将探索垃圾分类积分与停车管理、居家养老等服务流通兑换。

  记者 庄蕊

  社区

  崇外街道新怡家园

  智能垃圾分类箱让居民“自己分”

  6月24日早上,新怡家园的居民刘大妈提着垃圾袋来到小区智能垃圾分类箱前,将写有自己姓名的二维码卡片在扫描仪前一刷,“厨余垃圾”的投放口缓缓打开,刘大妈将垃圾袋里的瓜果皮、菜叶子、剩饭倒入投放口,然后将垃圾袋投入旁边的“其他垃圾”投放口。

  “我们社区推行垃圾分类一年半了,起初很多老人和我一样,不知道厨余垃圾怎么分,更不清楚垃圾袋不能扔在厨余垃圾桶里,是街道举办的宣传活动和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指导,让我们学会了正确的分类方法。”刘大妈向记者传授了垃圾分类的小窍门:“厨房里放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厨余垃圾,一个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袋不要系上,倒的时候直接一扣,方便还不容易弄脏手。”

  垃圾分类指导员韩大妈上岗快1年了,每天8个小时守在垃圾站旁,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大棒骨不算厨余垃圾,要放到生活垃圾里,泡沫塑料是可回收资源。”韩大妈说,经过长时间指导,老人们基本能做到垃圾分类。

  崇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怡家园社区有居民1470户,目前垃圾分类的参与率达到80%。在此基础上,小区近期投放了智能垃圾分类箱,让大家从“指导分”慢慢过渡到“自己分”。

  现场,由智能垃圾分类箱和3色垃圾桶组成的垃圾站干净整洁,不少居民选择智能垃圾分类箱投放。“智能垃圾分类箱方便快捷,居民参与积极性较高。厨余垃圾每天能收集近400升,居民分拣的准确率达70%以上;可回收资源多为报纸、塑料瓶、衣服等。”垃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分好类的垃圾可按重量或数量积分,1积分相当于1分钱,可兑换大米、手纸等礼品。为鼓励分类,投入智能垃圾箱的可回收资源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居民将分类垃圾投放后,不同种类的垃圾将分别运往不同的地点进行处理。厨余垃圾被运至指定点位用于沤肥,其他垃圾被运至小区里的垃圾楼,由环卫集团分类清运至相应的处理厂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各类垃圾的产生量及去向会实时上传至崇外街道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平台上。”崇外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可以统计各小区产生垃圾的数量、各类垃圾的数量、辖区内各产生主体日常垃圾量等数据。

  据了解,目前新怡家园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的多为老年人,为扩大参与群体,崇外街道计划在暑期举办儿童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中青年人参与垃圾分类。

  记者 庄蕊

  建国门街道大雅宝社区

  “户分桶”厨余垃圾两小时清一次

  6月21日,走进建国门街道大雅宝社区的雅宝公寓,大门一侧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不少绿色小桶,每个小桶上都标有具体门牌号,这是社区为每户居民发放的“户分桶”,专门用来放置厨余垃圾。

  据了解,专业垃圾回收人员会定时清理这些“户分桶”,“户分桶”内还装有智能积分卡,可根据居民放置厨余垃圾的分量为居民换算积分。

  记者看到在东门一侧放置“户分桶”的架子上,不少居民的厨余垃圾并未入桶,而是装袋堆在桶外。

  公寓居民倪大爷拎着装好的厨余垃圾,放到标有自己门牌号的“户分桶”里,“老伴儿听了社区的宣传,告诉我厨余垃圾一定要放到这个桶里。这样挺方便的,有人帮我们清理,我们也很支持。”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有些垃圾不知道该怎么分,社区要是能发放一些具体垃圾分类介绍的手册就好了。

  没过多久,记者看到一辆装有厨余垃圾桶的小车开进小区,开始对“户分桶”内的厨余垃圾进行回收。负责回收的王师傅介绍,每间隔两个小时,他就过来回收一趟。

  他来到南门处“户分桶”架子前,将架上桶外袋装的厨余垃圾称重后,倒入车上的厨余垃圾桶内,然后将塑料袋收集起来,单独投放。

  “本来厨余垃圾可以直接装在桶里,但大部分居民图方便,基本是用塑料袋装好后再放在桶里。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不能投放到厨余垃圾里,有些居民不知道,但我们回收时一定会分开。”王师傅说道。

  随后,他拿起专用仪器扫描“户分桶”,为居民积分。在确认厨余垃圾投放完毕后,他拿出抹布,将柜子仔细擦拭干净。

  在北门“户分桶”架前的地上堆了大量厨余垃圾,天气炎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王师傅不厌其烦地将一个个塑料袋内的厨余垃圾检查后投放。“有时厨余垃圾袋里会混装一次性餐盒之类的垃圾,也要挑出来单独投放。”王师傅表示,不少居民已经有垃圾分类意识了,但对细节还不够了解,容易混装,如果居民意识能再强些,工作人员投放时就更方便了。 记者 刘旭阳

  东花市大街2号院

  居民倒厨余垃圾多未“裸扔”

  6月21日上午,记者在东花市大街2号院看到,小区设置了3个黑色的“其他垃圾”桶和1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一旁的公示栏内显示,5月份这个绿桶里产生的厨余垃圾是511公斤。

  记者发现,该厨余垃圾桶容量是120升,高度大约1米。不过标明可以扔进这个绿桶的垃圾种类却印在箱体的最底部,大约在小腿的中部。记者把腰弯到九十度仍未能看清那黄豆大小的模糊字体,用手机拍照放大后发现是“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只有这些类别的垃圾才能投入该厨余垃圾桶。

  在垃圾桶旁的电线杆上,贴有一张粉纸,上面有放大字号的提示语:“易腐烂垃圾扔绿桶,其他垃圾扔黑桶。”

  按照负责该小区垃圾分类的天天洁公司东花市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马瑞的说法,这个就是“裸投”的意思,扔厨余垃圾时,将厨余垃圾倒进绿桶,包装袋扔进黑色的“其他垃圾”桶。不过,记者在20分钟里碰到的5位居民无一例外都把装有厨余垃圾的塑料袋直接扔进绿桶。

  据马瑞介绍,现在每天早上他们的工作人员会针对绿桶进行整理,如发现有人没“裸投”,就会把袋子挑出来。这些厨余垃圾会集中拉到收集点,中午环卫集团的厨余垃圾车会把这些垃圾称重后运走。目前,2号院每个厨余垃圾桶里差不多能挑出十余个塑料袋。

  社区卫生主任郑绘红对此表示无奈:“虽然我们百分百入户过,社区里的大小活动上也都进行过垃圾分类的宣传,但居民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记者 李冬梅

  和平里街道化工大院社区

  混扔让小区垃圾分类“美中不足”

  6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和平里街道化工大院社区,一进大门,“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四色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在道路内侧。

  但走遍整个小区,记者发现每栋居民楼前只配有1至2组“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厨余垃圾”三色垃圾桶。

  在兴化东里17号楼前,一位居民提着1袋垃圾走到“厨余垃圾”桶前,他掀开桶盖将袋内的菜叶、瓜果皮倒进垃圾桶,随后将塑料袋扔进“其他垃圾”桶。

  该居民告诉记者,此前,社区开展过几次垃圾分类宣传讲座。他指着垃圾桶上方的垃圾分类宣传展板说:“这块展板上,哪种垃圾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都写得很清楚,一目了然。”

  在“厨余垃圾”垃圾桶上方,展板上图文并茂地标出“厨余垃圾”的类别: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皮果核和废弃食物,图文很清晰。

  展板上的小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情况公示表”显示,两家物业公司负责分类收集小区生活垃圾,表上还附有收集负责人的姓名、电话以及后期的运输方式等。

  一位物业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从清晨7时开始,每天上午分拣3次,下午分拣2次。扔垃圾高峰时间集中在上午7时30分至9时30分,下午4时30分至6时30分,在高峰时我们还会增加分拣次数,可即便如此,垃圾混扔问题依然严重。”

  记者查看兴化东里17号楼前的分类垃圾桶发现,在其他垃圾桶里扔着可回收垃圾矿泉水瓶和一个玻璃酒瓶,在可回收垃圾桶内扔着许多本该属于其他垃圾的食品盒。

  居民司女士说:“社区组织开展过好几次垃圾分类讲座,之前也给每户发了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袋。可是真正能做到垃圾分类的居民还是少数,大家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比较低。我建议社区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 记者 王慧雯

  景区

  南锣主街混投混装并存

  6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南锣鼓巷,主街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手中有的拿着网红小吃,有的拿着喝得见底的饮料,不少游客顺手将饮料瓶、餐盒就近扔进一个垃圾桶,并不理会分类。

  从主街南口走到北口,记者发现主街上并无垃圾分类宣传牌等。主街20个垃圾桶的放置点中,有17处放置了“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有3处垃圾桶配备不全。在这3处中,有1处放置了2个“可回收物”垃圾桶,2处仅放置了1个“其他垃圾”桶。

  当天下午3时47分,穿着印有东旭物业字样工作服的工作人员缓慢地骑着垃圾回收三轮车在主街上由南向北收垃圾。每路过一个餐馆他就会喊一句:“收垃圾了。”

  当垃圾车行至“泰国椰蛋”餐馆门前,店员表示有垃圾要收,工作人员将垃圾车停下,走进餐馆推出一个白色大桶,他将桶中的两个纸箱压扁,放进垃圾车前方的编织袋,随后将桶内的厨余垃圾倒进垃圾车。将大桶还回餐馆后,工作人员继续骑车前行。

  当垃圾车行至一个垃圾桶点位时,工作人员将车停下,首先把“其他垃圾”箱的遮挡门打开,拉出灰桶,把桶内垃圾一股脑倒进垃圾车。随后,工作人员又打开“可回收物”的遮挡门,拿出可乐瓶,随后将桶内的垃圾全倒进垃圾车。

  记者看到,该工作人员将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以及厨余垃圾全部倒入垃圾车内进行混装混运,并无分类分拣和分运。

  在记者询问下,该工作人员说:“通常从主街南口到北口走一趟,垃圾车就装满了。人多的时候,我一天要收20次垃圾,工作量很大。”

  记者 王慧雯

  楼宇

  写字楼垃圾分类“喜忧参半”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商务楼宇在垃圾分类方面情况不一。

  中国石油大厦以分类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为垃圾分类主要原则——地下四层一间“特殊”的垃圾“回收站”通过管道连接至楼内每一层的垃圾投放间,保洁人员将垃圾打包后,便可通过管道统一投放,经过抽空、压缩装入集中回收箱内。

  另外两间特殊的垃圾“回收站”,位于地下三层。在这里,厨余垃圾会经过专业设备的粉碎、脱水,去除70%至80%的水分。“大约可以将5桶垃圾的体积缩减为1桶。”负责大厦物业管理的中油阳光物业公司餐饮后勤管事部经理相建介绍说。

  综合考虑建筑整体风格等因素,大厦内其他供工作人员日常使用的垃圾桶并未采用传统的四色分类垃圾桶,而是采取了统一样式,用文字和图示标明分类。据中油阳光物业公司管家部公区保洁主管吴峰介绍,结合商务楼宇垃圾投放的特点,大厦内设置了少量的“有害垃圾”回收箱,用于投放电池等。

  6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南新仓胡同内的南新仓商务大厦。从现场看,垃圾分类在这里并未执行。在大厦西侧楼梯间的一垃圾投放间内,虽然摆放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分类垃圾桶,但依然有垃圾被错误投放,甚至有残羹冷炙被扔进“其他垃圾”桶内。在一辆运送垃圾的三轮车内,除了纸箱等被分拣出来,其他垃圾都被混装在一起。

  在大厦南侧的步行街两处餐饮店外,绿色、蓝色、灰色三色垃圾桶内投放的垃圾均被混装在黑色塑胶袋内,而在有些满载的垃圾桶外,还有几袋垃圾被扔在地上。记者 李滢

  商街

  簋街商家自制处理“神器”

  6月19日下午3时,虽然已过了午间用餐高峰期,簋街胡大饭馆总店中仍有10余桌客人就餐。“总店客流量能达到日均2000人。”店长曹文利介绍,小龙虾和火锅不一样,火锅是越吃越少,小龙虾却是越吃越“多”。

  “多”,指的是美食背后大量的餐厨垃圾。就拿吃小龙虾来说,一盆小龙虾会产生两盆龙虾壳;容量240升的厨余垃圾桶,每天大约装满20个,总量约4800升。这么多的餐厨垃圾,如何处置?

  在饭店后厨,记者发现了一个不锈钢材质的垃圾存放间。一侧的推拉门上写着“生活垃圾”,推开后,里面是一包包用黑色塑胶袋包装好的垃圾;另一侧的推拉门上写着“厨余垃圾”,里面整齐码放着绿色厨余垃圾桶。

  除了用于减少异味和蚊蝇滋生的风扇、灭蝇灯,存放间内一条蓝色的管道十分显眼。管道的源头位于洗碗间一个“特殊”的装置——油水隔离器,这是胡大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冬自行设计、发明的。隔离器的外观类似洗碗池,一侧采用斜面设计,具有隔油功能。从餐桌上收回的厨余垃圾,首先会倾倒入隔离器内。经过隔离,油会直接下到地下的隔油池,残渣再投入厨余垃圾桶。

  “以前因为设备密封不好,存放或清运时经常有油污流到地面上,需要二次清理。”曹文利记得自己有一次曾带着员工清理了两个多小时的路面,“现在不一样了,隔离后的厨余垃圾水、油含量降低了,既减轻了重量、便于清运,又干净卫生。”

  与胡大饭馆总店一墙之隔的花家怡园、仔仔等餐饮企业,也在垃圾分类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据北新桥街道簋街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簋街共有95家餐饮企业基本实现了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厨余垃圾分类存放、清运。记者 李滢

  链接

  我区首创《学生垃圾分类行动手册》

  7月11日,由区教委、区城管委联合编制的《北京市东城区学生垃圾分类行动手册》发布,该手册是全市第一本针对中小学生设计的垃圾分类行动手册。

  该手册中不仅有垃圾分类小知识和分类方法明细,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倡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绿色,发挥想象力变废为宝。其中的“垃圾分类21天行动计划”,倡导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坚持21天垃圾分类,并将每日的垃圾分类情况记录在手册上。

  区教委主任周玉玲表示:“这本手册已发到全区近10万中小学生手中。我们希望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通过学生将垃圾分类理念和方法带入每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在今后的工作中,区教委将继续组织开展专家讲座进校园、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系列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做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记者 王慧雯

  智能垃圾桶“上岗”

  6月27日,建国门街道外交部街33号院里来了6位“新朋友”——厨余垃圾智能投放桶,并正式投入使用。居民使用智能垃圾桶进行投放后,可进行积分累积,兑换奖品。该智能垃圾桶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及刷卡三种方式进行投放,同时也能够及时记录每个用户参与垃圾分类的频次和数量。

  记者 刘旭阳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聚焦
   第04版:综合
你垃圾分类了吗?近半数受访者:一直参与
新东城报聚焦02你垃圾分类了吗?近半数受访者:一直参与 2019-07-12 2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